在中国家电的发展史上,空气净化器算是新品类,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还是在 2014 年,并于2015年达到顶峰。
“雾霾”堪称2013年的度关键词,此后五年空气净化器几乎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而后“国家队”入场对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展开治理,“雾霾”现象几乎绝迹。自2018年起,“空净”进入调整阶段,品牌数量迅速减少。可以说,“靠天吃饭”的空气净化器在“雾霾”后市场,已经进入下行区间。
疫情发生前,空气净化器行业正在通过产品功能多样化寻求“自救”,以此摆脱“靠天吃饭”的标签,但短期内未见成效。
在褪去 " 雾霾经济 ",空净细分市场方兴未艾的 2019 年之后。新型冠状病毒突袭武汉 , 并成肆虐之势向全国蔓延。在家自我隔离的 " 各位 " 不仅买断了口罩和消毒酒精,就连沉寂许久的空气净化器也成为不少家庭选购的必需品。企业的捐赠和医学专家的科普,坚定了消费者购买空气净化器的决心。" 空净 " 产品再次回归到大众的视野。
这是不是意味着被疫情带动需求的空气净化器将要重回巅峰?
受疫情影响,线下市场几乎停摆,原本注重体验的“空净”产品在线下的市场空间也不断被压缩。从企业负责人的反应来看,这种情况似乎要持续到下半年。谈及线下传统模式受到冲击时,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邓辰表示,对企业而言,市场会有一定调整。不仅是参展、销售比较难,线下各项活动均难以开展,未来一段时间将以线上为主。
据奥维云网线上数据显示,净化器线上市场在2月份出现了高峰期,销额同比增长68.8%,但从第10周开始净化器线上市场销售由正转负。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净化器整体市场销额仅为18.6亿元,同比下滑20.5%,下滑幅度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这也就意味着疫情对净化器一季度大盘销售规模影响有限,市场仍难改下滑趋势。时值618,我们从京东方面负责人了解到,空气净化器相比其它小家电,今年线上销售并不算理想。
早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这样的“逆袭”很短暂。“近期空气净化产品的热销更多是消费者出于前期对疫情的恐慌心理而购买,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心理安慰的盲目消费,就如同8年前消费者为防雾霾而购买净化器,问题逐渐解决的过程中,消费也会逐渐归于理性。”
从我国净化器的发展来看,目前百户拥有量仍然在10以下,远低于日韩和美国,这一市场还蕴藏着巨大潜力。当疫情过去,新的一轮供销也将全面开启。和“雾霾经济”一样,“疫情经济”同样不可取,但此次疫情,的确给空气净化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接下来如何让消费者将对空净的关注度延续,这是一个全行业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从业者而言,如何把握才是重点。
受舆情影响杀菌消毒类产品成为新热点。无论是除甲醛,还是杀菌消毒,此类产品的售价目前都高于“仅除雾霾”的单一空净产品。伴随新需求,具备杀菌消毒的中高端产品将成为2020下半年的重点。从目前产品的结构来看,主打杀菌消毒的产品相对较少,除了部分专业企业采用的HEPA滤网过滤等级较高外,以红外线、臭氧等方式杀菌的产品目前占比相对较少。对入局企业而言,下半年将推动杀菌消毒空净产品的发展,综合性室内空气防护类净化器将会得到新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主席戴自祝看来,疫情无疑是一场危机,企业要看到市场的需求,做出改进。虽然很多从业者在2019之前离开了行业,但留下的的企业负责人则相信,"在欧美、日韩等地区雾霾并不严重,但是空气净化器的渗透率却很高,消费者也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雾霾而购入空气净化器,这也将是中国市场的未来趋势。"毕竟 ,"雾霾红利"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视"雾霾经济"为机遇也极为不妥当。围绕细分市场、强化技术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面对整体市场的低迷,生产企业对空气健康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要有新的思考和行动。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将产品的功能卖点从除霾向除甲醛,除二手烟,除异味,杀菌方向转变,通过功能的迭代化,多元化发展,寻求行业的突破..并注重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打造多元化的功能卖点也开始成为空企摆脱“靠天吃饭”的重要途径..通过宣传空气净化器是“健康需求”类产品,而不是“恐怖诉求”类产品理念,人们对空气净化器有了正确的认识,重塑了空气净化器的产品定位,引导人们合理理性消费。由疫情引发的对空气净化器的关注度上升,未必能让空空荡荡的市场重回辉煌年代,但这应该是提振行业的新契机。
相关协会应出台规则规范市场;渠道应加大资源倾斜;展会作为行业内交流互通的大平台,应该多承担一些消费者教育和科普方面的责任,迎合消费需求,对消毒、杀菌类产品着重推介,不仅局限家用,如医院、酒店等公共场合等;企业应积极主动的走入消费群体中去,通过线下入户检测、线上直播、线下参展等多触点方式向消费者普及净化器的相关知识,加大市场教育力度。
作为疫情发展下的室内空气净化行业内公司,只有迎合社会人群的消费需求,用市场思维倒逼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才能真正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关注